一、行業發展概況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完善的報廢回收體系作為支撐。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202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 4.53億輛),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2019年《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的實施,打破了對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實行定點布局的傳統管理方式,取消了行業準入的數量限制,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截至 2024年底,全國具有資質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約1700家,較新規實施前增長約130%,年均增速超過15%。
1.政策驅動下的行業擴張
2019年新規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取消總量控制,不再限制回收拆解企業的數量,鼓勵市場競爭,促進行業優勝劣汰。允許“五大總成”再制造,發動機、變速箱、方向機、前后橋和車架等核心部件可進入再制造環節,提高資源利用率。強化環保要求,明確企業需符合環保標準,推動綠色拆解技術應用。在此背景下,行業規模迅速擴大。2020-2024 年,全國新增資質企業超過800家,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江蘇、浙江)的企業數量增長尤為顯著。
2.市場需求與行業潛力
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報廢機動車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2024年,全國報廢機動車回收量約為 450萬輛,同比增長12%,但仍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如美國年報廢量約1200萬輛)。根據行業預測,未來5-10年,我國汽車報廢量將進入快速增長期,2025年預計突破600萬輛,2030年可能達到1000萬輛以上。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對行業提出了新要求。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2000萬輛,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成為行業新增長點。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行業發展迅速,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集中在產能利用率不足、精細化拆解不足、 價格倒掛等方面。
1.產能利用率不足導致行業內卷嚴重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部分省份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設計年總拆解產能已超過當地機動車保有量的6%,顯著高于《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范》(GB22128-2019)推薦的 4%-5%合理區間。更為突出的是,部分省份實際拆解量僅占設計年總拆解產能的35%左右,企業產能利用率偏低,導致資源閑置和運營成本上升,行業出現“內卷化”趨勢。然而,在資本驅動和政策紅利吸引下,仍有大量新建項目處于籌備或建設階段,設計年總拆解產能持續攀升,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若這一趨勢持續,行業可能陷入惡性競爭,部分中小企業將面臨淘汰風險,而頭部企業也難以實現規模效益。
2.精細化拆解不足導致資源浪費
當前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存在嚴重的精細化拆解不足問題,導致大量可再生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行業調研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較低,近80%的中小企業仍采用傳統的破碎分選工藝,不僅導致作業效率低下,更造成零部件分類回收精準度嚴重不足。這種粗放式的作業模式直接影響了資源回收結構,使得廢鋼成為主要的回收材料(占比高達78.6%),而三元催化器(專業拆解率不足30%)和動力電池等高附加值部件的回收利用率則顯著偏低,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目前報廢機動車的“五大總成”(包括發動機、變速箱、方向機、前后橋和車架)等核心部件被簡單破碎處理,不僅造成了優質資源嚴重浪費,更違背了國家鼓勵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使得這些高價值部件的循環經濟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另外,隨著新能源汽車報廢量的快速增
長,行業對動力電池等新型部件的專業化拆解和梯次利用能力明顯不足,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的提升,更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風險。
3.價格倒掛導致企業利潤空間持續壓縮
當前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正面臨“高成本、低收益”的雙重擠壓困境。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受報廢車回收拆解企業為爭奪有限車源而抬高回收價格及環保監管趨嚴推高合規收車成本等因素影響,2024年全國主要省份的報廢車回收價格普遍呈現上漲態勢,同比漲幅達到15%-25%。然而,與回收端價格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廢鋼等主要報廢回收產品的銷售價格卻持續走低。2024年廢鋼市場價格同比下跌12%,其他再生金屬價格也呈現不同程度下滑。這種“收車價格攀升、報廢回收產品售價下滑”的價格倒掛現象導致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整體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數據顯示,行業平均毛利率已從 2020年的14.7%降至2024年的9.2%,部分中小企業的毛利率甚至不足5%。這種價格剪刀差現象不僅削弱了企業的盈利
能力,更制約了企業在技術升級和環保改造方面的投入意愿,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政策建議
1.完善產業規劃調控機制
建議從技術規范、規劃引導、監管考核等多維度完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管理體系。
(1)技術規范。修訂完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范》(GB22128-2019),將地區年總拆解產能上限規定調整為強制性指標,并建立產能利用率與資質管理掛鉤的監管機制,對連續三年產能利用率低于 40%的企業實施資質重新評估。
(2)規劃引導。將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產能納入“十五五”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建立“全國—區域—省級”三級聯動的產能調控體系和動態評估調整機制。在全國層面制定總體產能控制目標;在區域層面(如京津冀、長三角等)建立產能協調機制;在省級層面設定不超過本地區機動車保有量 5%的產能預警紅線,并實施嚴格的產能置換制度,確保新增產能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來置換。合理規劃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產業布局,重點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規劃的汽車產業集聚區,建設3-5個區域性報廢機動車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以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3)監管考核。將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發展質量納入地方政府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設置產能利用率、資源回收率、環保達標率等核心考核指標,強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剛性約束和執行力。通過實施產能預警機制、定期發布行業投資指引、建立企業信用檔案等措施,引導市場主體理性投資。同時,建立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常態化開展非法拆解專項整治行動,建立“線上監測+線下執法”的監管模式,完善有獎舉報制度,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鼓勵公眾參與監督,切實維護行業市場秩序。
2.構建數字化協同平臺
(1)搭建平臺。加快推進全國汽車全生命周期信息平臺建設,該平臺以 VIN 碼為唯一標識,運用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整合新車生產、二手車流通、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全鏈條數據,構建不可篡改的“一車一檔”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
(2)閉環運營。平臺下設報廢機動車資源化再利用子平臺,集成智能化回收登記、標準化拆解指導、危廢處置實時監管等全流程管理功能,同時提供再制造件認證、報廢機動車零部件交易、回用件質量追溯和售后服務、供應鏈金融、數據分析等產業協同服務,打造“回收-拆解-再生-交易-監管”完整閉環體系。
(3)推廣應用。通過引導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零部件再制造企業、回用件銷售企業等產業鏈主體入駐平臺,打通數據孤島,實現數據互通與業務協同,最終實現提升監管效能、優化資源配置、保障消費者權益等目標。
3.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從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等維度推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產業轉型升級。
(1)服務創新。鼓勵企業采用“互聯網+回收”、移動終端預約、上門收車等新型服務模式,建立基于市場供需關系的動態定價機制,利用好全國汽車全生命周期信息平臺,通過對報廢機動車殘值進行精準評估,實現“優質優價”“一車一價”的差異化定價策略,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
(2)技術創新。重點支持動力電池梯次利用、貴金屬高效提純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開發智能化拆解裝備,實現動力電池包自動化拆解;研究濕法冶金、生物浸出等綠色提純工藝,提高鉑族金屬等貴金屬回收率;推廣應用光譜分析、機器視覺等檢測技術,提升零部件分選精度。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資源利用從“粗放型”向“高值化”轉變,力爭到2025年將高附加值部件回收率提升至60%以上。
(3)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等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整合回收網絡、拆解中心和再制造工廠,構建“回收-拆解-再制造-銷售”一體化運營模式。出臺配套政策,支持培育新型產業業態,推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與大型鋼鐵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建設專業化廢鋼精深加工基地;與有色金屬冶煉龍頭企業組建貴金屬回收聯合體,實現鉑、鈀等稀貴金屬的高效提取與循環利用;發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化的再制造產業體系;培育規范化的回用件集中交易市場,促進拆解零部件的市場化流通。同時支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連鎖經營等方式擴大規模,培育3-5家年處理量超50萬輛的行業領軍企業。通過模式創新,推動產業從單一拆解向全價值鏈服務轉型,全面提升行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結論
本研究系統分析了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
(1)動力電池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模型;
(2)再制造件與新品質量對標體系;
(3)碳交易機制在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的應用前景等方向。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2957號